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 | 我的书架 | 手机阅读

龙腾小说吧 -> 其他类型 -> 天下(完结+番外)

分节阅读_127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照规矩,夫为妻要服齐衰,为期一年,也就是说,一年内是不能另娶新人的。赵肃别说新人,连妾室都没有,虽然他现在身无官职,可年纪轻轻,谁能料到日后会不会东山再起,如果会的话,那么如果能成为赵肃的填方,连带着女方一家,都会跟着沾光。于是在赵肃还在丧期的时候,许多人家就已经盯上了这位”佳婿“,托人上门拜访探听口风,只等一年一过,就为他说亲。


    这种小事,赵肃向来是不予理会的,他无意续弦,也嘱咐母亲陈氏不要过问此事,家里有赵耕和赵耘,已经足够了,再来个不是同母所出的弟弟妹妹,将来会不会闹纠纷尚且不说,赵肃自己是没有什么心力再去管教的,现在的两个,就经常让他扶额无语了。


    回到长乐的日子是平静的,可又不是常人想象之中的平静。


    按照常理论之,像赵肃这种退休官员,甭管早退晚退,等到在野了,全是无所事事,要么在家里含饴弄孙,当然这条排除,赵家两个儿子也才十岁,上哪儿找孙子去要么徜徉于山水之间,作画写字,看书打拳。但是赵肃的生活全然不是这样的。


    作画是不作的,赵肃没那爱好,写字倒还是经常写,可写的是国策条陈,看书也是看的,只不过看的都是京城快马送来的邸报和范礼安赠予的泰西译作,锻炼身体到没有落下,赵肃每天晨起,只要有空就回去骑马跑步,一圈下来,整个人采奕奕,完全看不出是过了三十的人。


    京城里亲近赵肃的人,随着他的离京,也通通沉寂下俩,申时行、元殊等人,依照赵肃的吩咐,低调行事,能不出头就不出头,在政务方面,尽量向张居正靠拢,凡是张居正提出来的事情,都不要反对,甚至还可以赞同,给人造成一种感觉,那就是赵肃的影响已经消失,他的党羽失去了靠山,都在向首辅投诚示好。


    张居正个人色彩非常强烈,对于政敌,不吝于重用,所以元殊这些人,在赵肃走后,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排挤,他们依旧能在朝堂上立足下来,并且做着指着范围以内的事情,尽管伸展的尺度远不如之前,但这就足够了,能够保存实力才是最重要的。


    所以赵肃实际上基本上每个月都能收到不少信函。其中大部分是皇帝的,有表达思念之情的,也有拉家常的,朱翊钧热衷于和他诉说自己每天碰到的一些琐事,有时候就连饭多用了一碗,宫里一株罕见的牡丹开了,也会与赵肃分享,这里面的乐趣,并不在于这些琐碎的小事,而在于分享的对象是谁。


    在他幼年时,两人就曾经以通信来联系,长达数年之久,如今仿佛又找回了当初那种感觉,赵肃津津有味地读着这些信,也会给他写信,甚至给小小的太子殿下写信,当然信的内容与众不同,他把资治通鉴和史记上面的内容,一个个用画画配图的方式改编成故事,给千里之外的太子朱常洛启蒙,犹如当年教导朱翊钧一般,从皇帝的回信来看,据说效果还不错,朱常洛喜欢看他寄去的连环画故事,甚于其他师傅照本宣科教导他的内容。


    当然这些信件里头,也不仅止于两人之间的鸿雁传情,否则光是京城御史这么快马飞奔一来一回的人力物力,朱翊钧不吝惜,赵肃都觉得罪恶。


    国家的大事,地方上的状况,乃至朱翊钧与张居正之间有分歧的一些日常决策,他都会在信函中略加描述,连带奏折条陈的副本一道寄过来,以备赵肃参考,两人通过这种方式交流意见,赵肃把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写在回信中。而元殊、申时行、王锡爵,以及他的得意门生曾朝节、陆可教等人也会时不时来信,一方面是与他聊起朝野局势,另一方面则是让赵肃指导他们下一步该怎么做。


    事实上,赵肃在他们心目中,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主心骨,他们习惯于听取赵肃的意见,即便他如今并不在朝堂之上,依旧赋予了他绝对的信任,相信他能够对局势作出精准的判断,对赵肃蛰伏以待时机的话,也是一应照做的。


    原先那些看着赵肃落马而笑话的人想象不到,赵肃依旧在千里之外影响着权利核心中的人,如今长乐县的人都知道,每隔几日都有从京城而来的使者进出赵宅,那些京里来的锦衣卫更是常驻赵家,将这座在普通不过的宅子牢牢拱卫得铁桶一般,令人生畏。


    相比之下,最惬意的要数两个小孩子了。


    虽说长乐县不及京城繁华的万分之一,可也就没了徐国规矩拘束,除了早上起来跟着父亲去锻炼,回来要读两个时辰的书外,其余时间,赵肃是放牛吃草的,两个人就开始大街小巷乱转,有时候到闽江边上去看大船,有时也会跑到山上去玩,薛夏特地派了两名锦衣卫跟着,以防两位小公子出事,但赵肃却是不管的,也有得他们去乱闯。


    两个人已经满十岁了,在后世,这个年纪还是不懂事的,但在古代,却已经属于半大不小了,这几年也跟着父亲见了不少世面,一个性子活泛,一个看似木讷,往往更加沉稳,长乐一个小小的县城,哪里据得住他们,没几天就玩腻了,于是两人就开始商量着区别的地方玩,回家与赵肃商量,赵肃原本还不同意,后来却是一件小事,改变了他的想法。


    那日赵肃带着两个小孩子出门散步,谁知走着走着,就到了赵氏族学私塾的外头,三人不由驻足。


    里头传来朗朗读书声,赵府与其它大户人家一样,都是单独请老师来授课的,有时也会有赵肃亲自教导,赵耕赵耘从来没有上过跟同龄人一起读书的私塾,越是很好。


    当年赵肃家里穷,没有条件,就趁着卖草药回来的时候,趴在外头偷听,当时还引来赵暖父亲赵慎羽的鄙夷,也引来恩师戴公望的注目,可以说是他一生传的,如今故地重游,屋子还是那间屋子,外头斑驳的墙壁上,自己曾经见过的那株野草,甚至还在那儿,只是几经春秋,生长得更加茂盛。


    族学里的教书先生,却已经不是赵慎羽,而是换了一个年轻的秀才,是外聘回来的,这会儿正在给里面的孩子们讲论语。


    ”你们想和他们一样在里头念书吗“赵肃问赵耕赵耘。


    赵耕摇头”不想。“


    赵肃诧异”为何,你不是喜欢热闹吗,在族学里,大伙儿都在一块,你们也能认识更多朋友“


    赵耘撇着小嘴”他们先生教的都是背书,毫无新意可言。“


    赵肃贸然,忽然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了。


    赵耕和赵耘两人,从小在赵肃身边长大,比一般的小孩子要高,虽然被教导不能自视甚高,但骨子里未免很有些优越感,现在还没什么,小孩子聪明,只会被赞为童,可要是再过几年,还带着这股子傲气,那只会对他有害无益,说不定还要成为第二个赵谨。


    想归想,赵肃却没有斥责他们,温和问道”既然如此,你们以后也想科举当官吗“


    赵耕道毫不犹豫”我想当个水师士兵。“


    呦呵,还挺有目标,赵肃惊讶了”愿闻其详。“


    赵耘得意洋洋”可以天天坐着大船出样玩儿啊,孩儿读书百卷,过目不忘,一个小小士卒,还不手到擒来“


    赵肃额角一抽,不理他,又看赵耘。


    小儿子歪着头想了半天”那我就当个大商人吧,家财万贯的那种,这样就可以雇上一百个厨子做饭,天天想吃啥就吃啥,换着花样吃。“


    好么,一个是自恋狂,一个是吃货,赵肃半晌无语。


    ”你们是认真的“


    两个人一齐点头,表示自己想了很久。


    ”先说你,“赵肃先捏住赵耕的脸,开始发飙”你以为进水师容易啊“你知道海上什么时候起风吗你知道朝廷对哪种货物收何种关税吗,要是碰上了鱼目混珠的,你能辨别吗你知道这里出航要多久才能到达金洲吗海外有多少国家,几月走哪条航线,才能避开风浪,更加安全,这些你们知道吗”


    赵耕小嘴愣愣张着,听着自家老爹提的这些问题,他一个也回答不上。


    赵肃华丰一转,对着赵耘“还有你,你以为赚钱那么容易啊,要是那么容易,爹我早就辞官了,还轮得到你吗你知道商人要和朝廷打多少交道吗,要是没有朝廷的关系,你做生意能容易吗你知道在什么地方,要买什么才更赚钱吗你知道商人每年要向朝廷交多少税吗”


    两人都被训得抬不起头,赵肃有心杀杀他们的锐气,毫不留情“所以,你们不要以为你们爹我当过大官就如何,也不要以为你们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就厉害,这世上你们不知道的东西多了去了,单单是这些问题,你们去翻翻书,看哪一本里有答案。”


    赵耘扁扁嘴,凑过来依偎着他,抱着赵肃的胳膊撒娇“爹爹我们错了,您别生气。”赵耕刚才被捏得小脸通红,这会儿也不敢吱声,他们头一回见老爹发这么大的火,第一反应不是害怕,而是愧疚,从小到大,赵肃手把手教着他们认字读书,感情远比一般父子来得深厚,就像赵肃竭力让他们获得更多自由,而不要被这个时代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住一样,他们的亲娘从小不在身边,对赵肃便倾注了双份的孺慕之情,平时父子仁打打闹闹也就算了,赵耕赵耘是绝不愿意惹父亲生气半分的。


    “爹没生气。”赵肃一手一人将他们搂过来,“爹只是希望你们不要盲目自大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一件事情,否则就会吃大亏的。


    两人连声答应,可赵肃觉得,是鹰总要翱翔,虽然现在两头小鹰还稚嫩了点,但趁早打磨,对他们只有好处,等性子长成再来纠正,就晚了。


    现在让他们多长点见识,受点挫折,能够锻炼心智,二来书本上的东西看得再多,也终究是纸上谈兵,没有自己亲眼所见的冲击感来得强烈,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,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去领悟。


    主意一定,赵肃重提旧事,同意他们出去游历,两个人一听说能离开长乐县到处去玩,一蹦三尺高,恨不得即刻插上翅膀就飞出去。


    赵肃又提了三点要求一是让他们每到一个地方,都要写见闻,回家他要检查的;二是不能让侍卫离身,不能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,凡事量力而行;三是每个月都要回家一趟报平安。


    能出去玩比什么都重要,两个小孩儿自是点头如啄米,然后就手拉着手,高高兴兴背上行囊出远门游玩去了,应赵肃的要求,后头还跟着两名经过锦衣卫调教出来的赵家侍卫。


    薛夏原本不大放心,总觉得他们太小,而且以赵肃的身份,请什么名师来教不行,非要让他们出门,可眼看人家做父亲的都当起甩手掌柜了,自己更役必要太过纠结,也素性不管了。


    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还是有些用处的。在若干年后,当一个成为大明帝国第一任外务部尚书,一个成为名闻天下的巨贾时,他们总会想起这桩往事,并将其作为赵氏家训流传下去,规定每一名赵氏子弟,在十五岁之前,起码要出门游历几回,增长见识,磨练心性。


    这些都是后话了,京城那边,赵肃走后,很是平静了一阵,然而在万历年的开春,就开始了一连串大事的发生。


    事情的源头,是张居正被弹勃。早在考成法颁布之初,张居正曾经上折阐述该法的内容,里头有一句话抚案官有延误者,该部举之;各部院有容隐者,科臣举之;六科有容隐欺弊者,臣等举之。


    意思是,地方督抚有延误做事的,中央各部可以检举,中央各部出错了,御史言官可以检举,而御史言官出错了,我来检举。


    当时张居正深恨大明官场效率慢,上下包庇,所以这句话,也表明了他想整治的决心,乍看上去役有什么,但是有心人翻出来,很容易就找到可以做文章的地方你来检举,那置陛下于何地虽说现在都察院改革,科道言官的作用也发生改变,可你张居正说这句话,居心何在这还不止,弹劫他的人,甚至还转述了张居正私下里对别人说的一句话我非相,乃摄也。摄,就是摄政。张居正是首辅,他确实有这个能力,这个野心来统领全局,他也很有可能确实在私底下说过这样的话,官员嘛,春风得意的时候,谁没说过几句过火的可如果被人单单揪出来,意义又不一样了。


    这封没有署名的折子被夹在在许多奏折里面,上呈到朱翔钧的案上,而朱翔钧在看到之后的第一反应,就是把折子留中不发,扣下来,就当不知道。


    但是这仅仅只是开始,就在几天之后,与这封奏折内容相似的一篇文章,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,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